(来源:淘金ETF)配资交流平台
AI 芯片算力狂飙的时代,散热瓶颈终被破局!碳化硅正以 “散热王者” 姿态引爆科技圈,相关概念股 9 月以来强势拉升。
英伟达率先亮剑,新一代 Rubin 处理器将 CoWoS 封装基板从硅换成碳化硅,靠其 500W/mK 的超高热导率(硅的 3 倍多),可让芯片结温直降 20-30℃,预计 2027 年大规模采用。华为紧随其后,两项新专利用碳化硅做填料,破解电子元器件与封装芯片的散热难题。
从 AI 算力核心到电子设备底层,碳化硅打开全新增量空间。台积电已牵头研发相关技术,仅英伟达 H100 替换就对应近 7.7 万张衬底需求,这场材料革命下,产业链迎来黄金机遇期!
期待你的关注,获取更多投资信息!👆
01
天岳先进(688234)
国内碳化硅衬底绝对龙头,全球少数掌握 8 英寸导电型衬底量产技术的企业,更率先实现 12 英寸高纯半绝缘型及导电型衬底技术突破,2025 年 3 月已携全系列 12 英寸产品亮相行业展会,跻身国际大尺寸技术竞技场。技术上首创液相法制备工艺,显著降低晶体缺陷率,2025 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 7584.67 万元,同比增 34.94%,累计获发明专利授权 197 项,全球碳化硅衬底专利排名前五。市场端 2024 年导电型衬底市占率 22.8% 居全球第二,客户覆盖英飞凌、博世等国际巨头,还切入英伟达数据中心电源系统供应链。2025 年完成 “A+H” 上市布局,上海工厂产能达 30 万片 / 年,既能承接 Wolfspeed 破产后的市场份额,又能受益 2027 年英伟达 Rubin 处理器量产,同时通过与舜宇奥来合作开拓 AR 眼镜蓝海市场,成长路径清晰。
02
露笑科技(002617)
国内碳化硅衬底核心玩家,聚焦 6 英寸导电型衬底量产,凭借自主研发长晶炉形成全链条布局,成本较国际同类产品低约 30%,具备显著价格优势。技术端与中科钢研深度合作,8 英寸衬底中试进展领先行业,已逐步向客户送样验证。产能上合肥百亿产业园一期 24 万片 / 年产能稳定释放,为下游供应提供保障。客户结构优质,已深度进入比亚迪、华为供应链,2024 年净利润同比大增 97% 至 2.58 亿元,业绩弹性充分显现。2025 年受 Wolfspeed 破产事件催化,股价涨幅超 50%,成为国产替代浪潮中的核心受益标的。随着新能源汽车高压化与 AI 芯片散热需求爆发,公司凭借成本与产能优势,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,业绩增长确定性强。
03
晶盛机电(300316)
全球碳化硅设备领域绝对霸主,长晶炉市占率超 90%,覆盖长晶、切割、外延全产业链设备需求,是碳化硅产能扩张的核心受益者。技术实力雄厚,已展出 8 英寸导电型及 12 英寸多晶碳化硅产品,8 英寸外延设备国产化率超 80%,12 英寸衬底研发持续推进,同时与 XREAL 合作布局 AR 眼镜相关技术。财务表现亮眼,2024 年净利润 45.58 亿元,同比增长 55.85%,2025 年设备订单延续高增态势,在手订单超 30 亿元,足以支撑未来 2-3 年业绩增长。下游客户覆盖天岳先进、露笑科技等几乎所有国内衬底龙头,随着全球碳化硅产能加速扩张,尤其是 12 英寸产线建设启动,公司设备业务将迎来爆发期,同时还可通过设备端技术优势分享行业成长红利。
04
三安光电(600703)
国内唯一实现 “衬底 — 外延 — 器件” 全流程 IDM 模式的碳化硅企业,垂直整合优势显著。产能规划激进,湖南基地规划年产能 36 万片,与意法半导体合资建设的 8 英寸车规级产线进展顺利,8 英寸衬底、外延及芯片产能正逐步释放。市场拓展成效显著,碳化硅器件已批量供货比亚迪、理想等主流车企,2024 年相关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 18%,毛利率达 35%,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。2025 年半年报显示,营业总收入 89.87 亿元,同比增长 17.03%,虽归母净利润略有下滑,但碳化硅业务增长势头强劲。机构关注度极高,被视为中长期布局核心标的,其 IDM 模式既能抵御产业链价格波动,又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,在车规与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将持续增强。
05
天富能源(600509)
通过参股国内碳化硅衬底龙头天科合达,间接切入高景气碳化硅赛道,是低风险参与行业成长的优质标的。天科合达在国内导电型衬底市场市占率位居第一,技术上已实现 6 英寸衬底量产,8 英寸衬底研发取得突破,客户涵盖国内主流功率器件厂商,充分受益于国产替代红利。随着碳化硅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,天科合达业绩增长带动投资收益稳步增加,成为天富能源的重要利润来源。公司本身主营能源业务,现金流稳定,为参股企业提供持续支持的同时,也通过投资布局实现业务多元化。在 AI 芯片与新能源汽车需求双轮驱动下,碳化硅行业进入爆发期,公司参股收益有望持续增厚业绩,为股价提供强支撑。
06
赛微电子(300456)
国内稀缺的具备碳化硅外延制造能力的企业,同时覆盖氮化镓外延业务,技术平台多元化优势显著。公司拥有成熟的外延工艺与专业团队,在外延层生长均匀性、缺陷控制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产品主要面向功率器件厂商,已通过多家头部企业验证并实现批量供货。外延环节作为碳化硅产业链的核心中游环节,国产化率仍较低,替代空间广阔,公司凭借先发技术优势,有望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快速提升市占率。下游需求端,新能源汽车、光伏逆变器、储能等领域对碳化硅外延片需求持续增长,公司外延业务营收有望保持高速增长。同时,公司还可依托外延技术积累,向器件领域延伸,未来成长空间值得期待。
07
华润微(688396)
国内功率半导体 IDM 龙头,碳化硅外延及器件布局完善,依托成熟的 IDM 体系快速推进碳化硅业务落地。外延片方面,已实现 6 英寸产品稳定量产,良率与性能对标国际同类产品,8 英寸外延片研发进入关键阶段;器件端,SiC MOSFET、二极管等产品已在工业控制、新能源领域实现小批量供货。客户资源优质,凭借华润集团产业链协同优势,切入多个行业头部客户供应链,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、光伏逆变器等领域的订单逐步放量。公司 IDM 模式能够实现外延与器件的协同优化,快速迭代产品并控制成本,在国产替代进程中具备天然优势。随着碳化硅在功率领域渗透率提升,公司有望复制其在硅基器件领域的成功,成为碳化硅器件领域的核心玩家。
08
士兰微(600460)
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军企业,近年持续加大碳化硅领域研发投入,已构建起从外延到器件的完整布局。技术上,6 英寸碳化硅外延技术已成熟,外延片良率稳定在较高水平,SiC MOSFET 器件研发取得突破,多款 650V、1200V 产品通过可靠性测试,进入客户验证阶段。产能建设加速,公司车规级碳化硅器件产线已投产,初期产能聚焦车规级与工业级应用,2025 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 63.36 亿元,同比增长 20.14%,营业利润同比大幅改善,碳化硅业务贡献逐步显现。客户方面,已与多家车载电子厂商达成合作,车规级产品有望快速放量。公司凭借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深厚积累,能够快速实现碳化硅产品的市场化推广,未来有望在车载与工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。
09
扬杰科技(300373)
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龙头,碳化硅领域采用 “外延 + 器件” 同步推进策略,进展位居行业前列。外延端,已实现 6 英寸碳化硅外延片量产,通过自主研发优化工艺,产品性能达到国际主流水平;器件端,SiC 二极管、MOSFET 等产品覆盖从 650V 到 1200V 多个系列,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充电桩、储能等领域。2025 年半年报表现亮眼,营业总收入 34.55 亿元,同比增长 20.58%,净利润 6.01 亿元,同比激增 41.55%,碳化硅业务增长是重要驱动力。公司通过与上游衬底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,保障原材料稳定供应,同时下游与多家新能源企业达成深度合作,订单持续增长。在国产替代与需求爆发双重驱动下,公司碳化硅业务营收占比将持续提升,成为未来核心增长引擎。
10
东尼电子(603595)
碳化硅衬底与材料领域的潜力标的,6 英寸碳化硅外延片已通过车规认证,2024 年子公司东尼半导体营收同比增长 56%,净利润成功扭亏至 1500 万元。技术上重点突破 8 英寸衬底,目前处于研发验证阶段,已向部分客户提供样品测试,同时在切割线及导电材料领域市占率超 35%,切割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 30%,具备材料端协同优势。客户布局多元,瞄准新能源汽车、智能电网等核心领域,同时有望受益于英伟达 Rubin 处理器带来的衬底需求增量。2025 年随着 8 英寸衬底研发成熟及小批量订单落地,公司碳化硅业务将进入放量期,叠加 12 英寸衬底扩产带动的材料需求增长,业绩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,成为碳化硅产业链的黑马标的。
11
斯达半导(603290)
国内 IGBT 龙头企业,在碳化硅模块领域布局领先,是唯一获 Tier1 车规认证的碳化硅模块供应商,适配蔚来、小鹏等车企的 800V 高压平台。产能规划清晰,募投项目推进 6 万片 6 英寸 SiC MOSFET 芯片产能建设,嘉兴基地年产 8 万颗全碳化硅模块项目 2025 年达产,芯片良率已提升至 90%,对标国际巨头水平。市场表现突出,2024 年车用模块营收占比达 45%,成为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技术上深度整合芯片设计与模块封装,能够快速响应下游车企需求,在 800V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,公司模块产品订单持续增长。虽短期受行业周期影响存在波动,但长期来看,公司凭借车规级认证与技术优势,有望在碳化硅模块领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,充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高压化浪潮。
12
新洁能(605111)
国内 MOSFET、IGBT 等功率器件领域骨干企业,近年加速切入碳化硅领域,形成 “硅基 + 碳化硅” 双线布局。技术上与华虹半导体深度绑定代工,SiC MOSFET 产品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,已完成 650V、1200V 等多个系列产品开发。客户拓展成效显著,产品成功进入比亚迪等头部车企供应链,在新能源汽车、储能等领域的订单逐步放量。产能保障充足,依托华虹代工产能稳定供应,避免了自建产线的重资产压力,能够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应对市场需求。2025 年公司碳化硅业务加速布局,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,其 “Fabless + 绑定头部代工厂” 模式,在行业快速发展期能够实现轻资产高增长,具备较高的业绩弹性。
13
捷捷微电(300623)
国内晶闸管龙头企业,积极向碳化硅器件领域拓展,形成传统器件与新兴材料协同发展格局。研发投入力度大,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共建工程中心,在碳化硅器件设计、工艺开发等方面形成技术合力,车规级 MOSFET 产品已达 137 款,覆盖不同应用场景。产能建设提速,南通碳化硅器件项目达产后,年产能将达 1900kk,为业务放量提供支撑。市场定位清晰,聚焦工业控制、新能源汽车等中高端领域,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步实现进口替代。公司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与销售渠道,能够快速转化为碳化硅业务的市场优势,随着国产替代空间持续释放,碳化硅器件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 3-5 年的核心增长极。
14
闻泰科技(600745)
通过收购安世半导体,跻身全球功率分立器件前三,碳化硅与氮化镓业务布局完善,具备全球竞争力。安世半导体在碳化硅领域技术积累深厚,SiC 二极管、MOSFET 等产品覆盖汽车、工业、消费电子等多领域,客户数量达 2.5 万家,全球渠道优势显著。2025 年公司剥离 ODM 业务,聚焦半导体主业,资源配置更加集中,AI 服务器需求爆发带动 MOSFET 用量提升,间接利好碳化硅业务。公司在车规级功率器件领域的市占率较高,能够快速将碳化硅产品导入现有客户供应链,实现规模化放量。依托安世半导体的技术与渠道优势,闻泰科技有望在全球碳化硅器件市场占据重要份额,成为国际化的碳化硅核心企业。
15
比亚迪(002594)
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配资交流平台,同时具备碳化硅器件自研自产能力,垂直整合优势全球罕见。技术上自主研发的 SiC MOSFET 器件已应用于旗下车型电控系统,能够降低电控损耗 10% 以上,提升整车续航里程,成为其车型核心竞争力之一。产能与需求同步增长,随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,碳化硅器件内部需求旺盛,同时其器件产品已开始对外供应,拓展外部市场。成本控制能力突出,通过垂直整合大幅降低碳化硅器件采购成本,形成 “整车需求 - 器件研发 - 产能扩张” 的闭环优势。在 800V 高压平台成为行业趋势的背景下,公司碳化硅器件需求将持续增长,既保障自身供应链安全,又能通过对外供应分享行业红利,成长确定性与弹性兼备。
期待您的关注! ]article_adlist-->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